中陆导语:
2025 年 9 月,中宣部、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《“文艺赋美乡村” 工作方案(2025—2027 年)》,以“以文铸魂、以艺赋美” 为核心,从文艺创作、活动开展、空间利用、产业赋能等 10 大维度部署乡村文化建设。方案首次明确 “农民主体、产业导向、IP 培育” 三大关键,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划定清晰路径,也为文旅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锚点。
一、核心政策解读:三大 “新信号” 锚定农文旅发展方向
从文旅行业实践视角看,此次方案并非单纯的 “文化活动部署”,而是精准指向“文化赋能乡村产业”,其中三个方向对文旅企业极具落地价值:
展开剩余82%1. 活动 IP 化:“村字号” 文体活动成引流核心
方案明确要求 “办好村跑、村舞、‘村 BA’、村超、村晚等‘村字号’活动”—— 这类活动已验证 “低成本、高热度、强传播” 特性(如贵州 “村超” 年引流超 500 万人次)。对文旅企业而言,可从“活动运营 + 场景转化” 切入:比如承接地方 “村晚” 策划,将民俗表演与乡村民宿、农产品展销结合;或围绕 “村跑” 设计 “运动 + 研学” 路线,把赛事流量转化为乡村消费客流。
2. 空间场景化:“嵌入式文化空间” 激活闲置资源
方案提出 “依托传统村落、民宿、旅游点,打造嵌入式、开放式公共文化新空间”—— 这正是文旅企业擅长的 “场景营造” 领域。例如,可将乡村闲置老屋改造为 “民俗体验工坊”(结合非遗剪纸、陶艺等),与周边民宿形成“住宿 + 文化体验” 套餐;或在乡村旅游点植入 “流动书屋 + 艺术打卡点”,用轻资产改造提升空间文化附加值,同时降低建设成本。
3. 产业艺术化:从 “卖产品” 到 “卖文化 IP”
方案重点强调 “赋能乡村产业”:一方面要求“提升农产品包装设计、文化附加值”(如给土特产赋予 “乡村故事” 标签);另一方面鼓励 “乡村资源与影视创作结合,打造地域文化 IP”。对文旅企业,这意味着两大机会:
一是做 “乡村 IP 策划 + 衍生开发”,比如为村落设计专属卡通形象,开发文创周边、主题民宿;
二是做 “农文旅项目打包运营”,比如以某一乡村为核心,整合农田、民俗、非遗资源,打造影视取景地 + 研学基地 + 民宿集群的综合体。
二、中陆文旅实践建议:从 “政策要求” 到 “落地动作” 的 3 个切入点
结合方案方向与乡村文旅项目经验,我们建议从“轻资产、强落地、可复制”的角度推进合作,避免盲目铺摊子:
优先承接 “小型示范项目”:从地方政府急需的 “文化活动策划”“微空间改造” 入手(如协助乡镇打造 1-2 个 “村晚示范点”“嵌入式文化空间”),用小项目积累案例、建立信任,再逐步拓展至产业类项目。
聚焦 “在地文化深挖”:避免同质化的 “网红打卡点”,而是结合村落的农业文化(如农耕技艺)、红色文化(如老知青故事)、非遗资源(如传统手工艺)做内容 —— 比如在粮食主产区,可策划 “农耕文化艺术展 + 收割体验”,让文化内容与乡村本土资源强绑定。
联动 “乡土人才” 共运营:方案要求“培育乡村文化骨干”,企业可联合地方筛选 “乡土能人”(如民间艺人、村支书、乡村达人),以 “企业 + 能人” 模式运营项目(如让民间艺人担任工坊导师、乡村达人参与短视频宣传),既降低运营成本,又确保项目贴合当地实际,避免 “外来者水土不服”。
三、总结:政策红利下,文旅企业的 “角色定位”
此次方案的核心,是把 “乡村文化” 从 “软实力” 转化为 “硬产业”—— 文旅企业不再是单纯的 “项目建设者”,而应成为 “文化资源整合者、产业价值转化者”。未来 3 年,抓住 “活动 IP 化、空间场景化、产业艺术化” 三大方向,以轻资产运营切入、以在地文化为核心、以农民参与为基础,才能在 “文艺赋美乡村” 的政策红利中,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。
——【中陆文旅】中陆必得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国家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机构,深耕文旅领域二十余载,不仅在新国标落地实施、景区品质提升、国家5A景区/国家级度假区创建、十五五文旅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等领域沉淀海量成功实战案例,更始终以“深度赋能乡村振兴”为核心使命,在农文旅融合顶层规划、乡村旅游全业态体系搭建、美丽乡村场景化设计、乡村振兴示范村(镇)创建、民俗文化活化利用等方向形成专业化服务闭环——从乡村资源深度普查、在地特色IP提炼,到差异化业态创新、乡土美学场景营造,再到可持续运营模式搭建、村民利益联结机制设计,提供“从战略策划到落地运营”的全链条、定制化解决方案。
图文编辑:李明,审阅:李倩
发布于:北京市易速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